通常比较爱与自己国家同学一起活动的学生,会以读大学预科和本科的学生为主,他们年龄比较小,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国学习和生活,遇到“同声同气”的同学自然会比较依赖,容易获得安全感,生活和作息习惯相似的他们通常喜欢结伴到图书馆读书、一起去餐厅吃饭,甚至一起去旅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但如果学生长期只和中国同伴生活和学习,英语水平会提高得比较缓慢,学习压力也会随即增大。
以诗歌为例,英国老师是如何利用诗歌提升孩子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
诗歌是英国中学生必修的内容之一,英国老师一般会根据不同主题筛选不同时代的经典诗歌,学习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诗人和不同风格的诗歌。每次学完一个主题老师会要求学生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提出有趣的观点和想法。交流的内容通常包含让学生从诗中挑选两行进行探索,深挖观点,仔细观察,发现自己这样一个过程。最后老师会根据交流的内容质量和表现给出评价(pass/merit/distinction)。
英国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探索和交流诗歌。每一个主题下的诗歌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7年级的学生会探讨感情、人际关系relationship,8年级会探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等到9年级会探讨文化和背景等等。
强调讨论内容的质量远比做题中的那些书面分析题显有成效。在写之前一定要有交流讨论的部分。而我们的普遍情况是,老师总是让学生们分享和交流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重视书面交流能力胜于口头表达,比如句子的结构,总结与分析信息的能力等。
英国老师怎样激发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呢?
Ideas需要空间萌芽、发展、成熟,这些都是口头上可以发展起来的。在课堂上强调用英文以各种形式交流,Argue争辩/Chat聊天/Disagree发表不同的观点/Question提问题/ Challenge质疑/Persuade说服等。如果一个学生可以谈论一些事情,他们当然也可以写下来。
在英国英语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们热爱being challenged被质疑的感觉,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就An Inspector Calls中的灯光颜色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师生双方都会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上或者向身边的朋友寻求帮助,寻找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积极热烈的局面。这就是一种对思想深入探索的理想状态。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表达自己,只要是聊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都知道男生对英语普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疏远感,很难让他们参与进来。但是聊到其他话题时他们就兴趣盎然…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考试阻断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考试的形式已经深入内化到老师们的课程计划里,在平时阅读英语文学也会要求学生像读一篇陌生的文章一样做阅读理解练习,或者在有了想法后也是先写下来。而不是首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为什么不设计有趣的话题充分挖掘孩子们喜欢聊天和交流的特点呢?我们重视写作的能力是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talk,只是谈论的内容要限定于课程内容之上。
因此英国老师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聊天和讨论的形式开展英语课程。如何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参与文章内容本身中去,激发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真的要把一切都变成文字的形式吗?难道想让写作成为英语课堂上的唯一主题吗?如果让学生们在英语这门课上充分思考更加深刻问题不是更好吗?
在阅读诗歌时,英国老师会先给出这样一个表格,让学生们利用这些句子开头表达观点。
因此,学生们必须分享观点和想法,学会利用这些句子开头来探索诗歌的主题。比如,让孩子们研究雪人是如何隐喻一个男人在杀死一个人后对一具尸体进行非人化处理的?是否有某个单词能够让我们捕捉到语气上的微妙变化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先砍头的选择,体会目睹谋杀现场的恐惧。
这样的课堂活动下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也会有小部分学生不会,因为他们可能更希望把观点写下来而不是与其他学生分享。有些孩子更喜欢在听了别人的观点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种课堂方式适合所有的学生,关键在于平衡。无论是写下来还是交流分享,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 空间。而7-9年级是培养孩子们发展自己独特观点的关键阶段,交流就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