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英国的幼儿教育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从来不出去乱跑的孩子作为榜样来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不捣蛋的孩子似乎更赢得父母的赞赏。可是在英国,父母们却有意地“花钱”培养孩子顽皮。每个周末都会为孩子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出动),就是去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英国父母很少让孩子呆在家里看电视。

  除此以外,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中国人到国外去做家教,当他想要按照国内的做法准备教孩子识字的时,主人却明确告诉他:只需带孩子到附近的一个游乐场去玩就行。孩子的父亲告诉他:“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在环保游乐场,小男孩尽情地玩,而且还动手做各种环保工具,如环保餐具、环保包装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问很多专业的问题,而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小男孩的安全和回答他的提问。

  教育笔记

  我们想要孩子学知识懂道理,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这样做短期来看似乎长进很快,但枯燥无味的教学只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陪玩这种家教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在这个寓教于乐过程中被孩子掌握。所以与其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听讲,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玩玩游戏来得更有效。

  英国式的兴趣小组

  英国爸妈推崇孩子多“向外走”参加活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俱乐部中,父母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大多是免费的,而且没有强制的教学计划,参加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玩乐中结识朋友,同时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

  自由、独立,娱乐为主是英式“兴趣班”重要特点,孩子在这些兴趣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父母也是全力支持。一些社区活动的表演会,兴趣班的成果展等活动,父母都是郑重其事地参与其中,因为英国父母认为,多活动的“顽皮”孩子更聪明!所以他们往往很乐意为孩子的顽皮活动“埋单”。

  教育笔记

  英国中的这种兴趣小组其实和我们的兴趣班、早教班很类似。但是我们父母对孩子往往有着更大的期望,希望自己花出去的钱是可以看到成果,获得回报的,因此从最初抱着“让孩子玩一玩”到“学有所成”,父母的初衷逐渐变味,孩子因为背负着父母期盼的压力,最初的浓厚兴趣也逐渐消减,变得逃避了。

  所以父母不妨学学英国父母,减少对孩子兴趣班的功利意识,让真正从兴趣出发参加活动,抱着“玩”的心态,相信更能让你获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是英国人的核心道德观。英国父母普遍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一些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教育笔记

  反观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在学校我们都一直强调遵守纪律、守则,往往将行为规范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孩子们更多是以一种“灌输”的教育方式去获得这些道德观念,甚至是以考试的形式去死记硬背。这些道德的意义难以真正融入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

  父母想要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公平、诚实、守信,首先父母做好示范,“不以善小而不为”,事事躬亲,同时也鼓励孩子多动手去尝试,主动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懂得和理解道德的意义。

  把餐桌当成课堂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英国父母很少“插手”喂孩子吃东西,他们认为孩子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父母认为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迁就造成的,因而如果宝宝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父母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教育笔记

  一些父母缺少这种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意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格同时缺少锻炼自理的机会。我们不妨多学学英国父母的餐桌教育,在宝宝年幼的时候就开始让他自己进食,尽管宝宝弄得饭桌“鸡飞狗跳”也不要“看不过眼”出手帮忙。对于挑食的宝宝,除了英国式方法,你还可以试试转变烹调方式,或者将他不爱吃的和爱吃的搭配一起,弄点小花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是“白纸论”

  大家普遍以为小孩子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谈一谈英国的幼儿教育]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4-12-15 01:29:12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