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英国。每当提到绅士,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头戴黑色高礼帽、手执拐杖,身穿笔挺西装,足登锃亮皮鞋的英国男人。这个彬彬有礼的英国男人不仅要有尊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还必须待人谦和,谈吐高雅,衣冠得体,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女人和老人。
而事实上,绅士的社会定义在英国的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申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财产、土地、知识、学历、个人追求、职业等,都能成为界定一个人是否为绅士的标准。而在当代,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和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绅士”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独特象征。于是争做“绅士”与中国社会的争当“标兵”一样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形象和素养提升的一个目标。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绅士”这个词并逐渐接受甚至追求。对比英中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一些与“绅士”十分接近的社会形象。例如“君子”。君子志洁高雅,君子德才出众,君子作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道德修养的楷模,与绅士在精神形象上有一定范围的重合。但是中国古代的君子却不一定有和绅士等同的社会地位,甚至许多君子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高于物质许多才成为人们敬仰和追随的对象。
虽然“君子”与“绅士”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形象代表有着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是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对于大洋彼岸国度的另一种精神特征还是有着一定了解和接受能力的,并且把它视为掌握西方语言和社会文化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