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当告诉好友们准备2019年9月去英国留学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因为这意味着机遇与风险并存。一年充实的留学时光已过去了,决定好好回顾一下这魔幻的经历,留一点纪念;另外,也希望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能够给准备留学的朋友提供一点借鉴;再者,毕竟的留学时光是短暂的,自感觉对教育的系统性学习还不够,也希望借此机会与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们进行交流、探讨和学习。
已有工作经验的人:读硕的不同路径
工作多年的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职业倦怠,希望能够适时充电提升。工作后再去读硕士,按照内容的热门程度有两种路径: 1、读MBA;2、读非MBA的其他专业。再往下细分,需要考虑在职读还是全日制读,以及在国内读还是在国外读。身边的很多同事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职在国内高校读MBA的路径,这可能是对现状影响相对比较少的方案,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这代表着放弃周末唯一的休息时间去进修,且持续3年左右的时间,这需要难以想象的毅力,非常佩服。
考虑到自己当时的工作强度,自判断较难适应在职学习的节奏。另外,对MBA没有太大的兴趣,更向往的是教育学科。对很多人看来,这不合常理,因为无论之前工作的内容是什么,若要往更高的管理方向迈进,MBA对自己的职业提升可能更直接有效。但是对自己来说,之前放弃了JLL 管培生身份进入到教育集团去工作,就是因为自己对教育行业感兴趣。在雅居乐教育集团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一直在总部的后台支持部门,也了解了很多教育运营的秘密,但还是希望能往更内核的方向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其实,即使是在支持部门,认为更多的了解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自己没有教学或教育学的背景,对教育理论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总感觉离教育核心业务很远。至于在国内还是国外读,的考虑因素主要是以下2点:本科是英语专业,但可惜工作后一直埋头苦干,因此希望能通过留学开阔开阔眼界;对探讨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十分感兴趣。
对出国进修的念头在2018年逐步浮现,年底着手申请2019年秋季开始的学位课程,最终在2019年5月最终下定了决心。
一个小插曲,出国留学前在中国银行办理国际汇款,那天换了两个分行才办理成功。在4-5个小时中,柜台经理问了一些基本问题,然后去后台联系总行进行审核,过一会又出来再问了一些问题,过程中感觉了到柜台经理对自己上下打量的灼热目光。当时在想,会不会因为还为原公司挂名当了7个幼儿园的法定代表人,国家怕卷款潜逃。后来经理冷不防来了一句,这是为你的孩子交的留学学费吗?顿时觉得有点尴尬,心想自己看起来应该不像有个10几岁孩子的人吧。其实到了英国后,发现非MBA的专业都有很多同学是带着工作经验来留学的,不少也结婚生孩子了。英国大学里学生年龄层的多样化,可能和英国的社会比较重视普及大学高等教育有关。觉得比较安心,因为不用担心被歧视。
英国留学建议
在申请英国大学硕士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觉得这样的机制很有价值。毕竟高中考大学的时候,估计大多数的人都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学科,有一定的盲报成分。而写个人陈述作为报考某个专业的前提,就让人们有机会真正的厘清自己进修目的与期望。
报读教育硕士的兴趣,来自于对自身受教育经历的反思。尽管毕业于全广东省相当好的中学和大学,但毕业后遇到的一些事情还是曾经让对人生产生很多困惑与疑问,找不到答案。直到偶然听到了恩师净空老和尚讲解《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地藏经》,犹如当头棒喝,让叹为观止。儒释道经典的智慧把人生宇宙的运行规则作出了清楚明白、逻辑严密的解释,利益了无量众生;但很疑惑,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受教育经历,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经典? 这种局面可能与上世纪的复杂历史有关。们目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过分强调理智的科学观,缺乏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思辨,虽然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力,但却把教育的丰富程度削弱了。仔细观察,们的教育体制中信仰教育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所谓信仰教育,并不是说要去宣扬某种宗教思想,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的哲学思辨的智慧教育。要知道,智慧与知识不一样。学了很多知识,若没有智慧引领,恐怕只是“世智聪辩,增益邪心”(《无量寿经》)。若说教育是为了让下一代的潜能与价值得到最大体现,既有知识也有智慧,成就充盈美满的人生,那么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能做到这一点吗?十分怀疑。
就如徐健顺先生评论蔡元培先生1910年代的教育改革说,“蔡部长只引进了一条线——学校,没有引进宗教教育。但这样是不完整的教育呀,蔡部长也知道,于是他在1917年发表了着名的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然而,今天们看一看,从大陆到台湾,代替了宗教的美育在哪里?这条线彻底失败。百年中国教育实际上是瘸腿教育。们缺乏理想和信仰的教育。”当然,西方国家本身也因为启蒙运动的影响,经历过把宗教从学校等公共领域剥离的历史,现代的西方学界也不断对此进行反思,例如George Marsden (cited in Willimon, 1997: 77)认为,美国的大学不但把基督信仰驱逐出校园,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无信仰”的教条(“a non-belief”),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校园师生来说,这让现代的大学变得思想狭隘和具有排斥性。
习大大十分有远见,2013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并进行全面教材改革修订。可以说,这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入学生视野的机会。然而,挑战依然巨大。比如说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是断层的、稀缺的;以考试为主导的教育机制惯性巨大,教育者们能否面对高考业绩的压力,给信仰及哲学教育腾出喘息的空间?
希望留学能得到什么?
了解到在英国,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RE)是公办教育的必修课程。英国虽然以基督信仰为主,但是二战以来移民潮造就了当前多种族、多信仰的国家,因此RE在学校中强调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了解英国社会主要的6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佛教),而并不以宣扬任何一种信仰为目的。隐隐感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界艰难的复兴之路,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而之所以选择华威大学,则是因为华威大学的教育学院Centre for Education Studies 下属有一个着名的“华威宗教教育研究组”(Warwick Religious Education Research Unit,WRERU),其创始人Robert Jackson是RE领域权威的学者。虽然这个研究组和硕士课程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是相信或许能够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后来在选课和论文导师安排上,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在后面会提到)。
在个人陈述中,也描述了对硕士课程的期望。首先,由于没有任何教育学知识,希望能恶补一些基础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接着,希望以国际化的视野对比、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宗教学校/普通学校(或信仰教育/知识教育)的传统;特别是针对所感兴趣的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希望能够借助 WRERU的资源来进行探索。
英国留学时机
很多准备留学的同学可能也会关心,究竟出国是本科毕业就去,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其实这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对自己而言,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可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更清晰,对留学的期望更明确,在硕士课业中能够围绕自己的兴趣点不同角度来展开或深入,收获感会更明显。另外,由于留学费用不菲,工作之后能够依靠自己的资金积累,不给父母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但另一方面,已工作后留学也相对不容易下定决心,因为这意味着放弃本有的工作机会,且将会有一段时间失去收入,可能会有心理落差。
一本科毕业就留学的话,若未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可以借着这段时间好好想一想;若本科所选专业的职业方向基本是确定的,留学深造当然也是提升视野广度和学习深度的好机会。但当然了,这一般需要家里强有力的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