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推动明治维新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民国风流的学术大师傅斯年、近年所拍的电影让全球热捧的鬼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咦,小新你怎么了?列举这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物是干什么呀?
别急别急,留学360这里就给大家揭晓其中的联系: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毕业于同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伦敦大学学院!
特立独行的校名
啥?啥?又是大学又是学院,那到底是大学还是学院啊?
所以小编说这所大学非常特立独行喽。
原来,这所学校始建于1826年2月11日,它原来的名字就叫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 )。十年之后,这所大学和新成立的伦敦国王学院手拉手,组成了“University of London”。既然已经有了university,那伦敦大学自己就不再好称自己是“university”了,这样一来,伦敦大学加了一个“college”,变成伦敦大学学院了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联盟的校徽。看起来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很要好吧?那就看下去吧,真相可没那么简单,嘿嘿。
虽然自称为学院,但是伦敦大学学院可是一所实实在在的独立的综合性大学。而那个University of London,中文译作伦敦大学联盟,所以顾名思义,这是个几所独立院校组成的大学联盟,非常具有英国特色。就像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虽然也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仍然是英联邦成员。
这样一来,大家就应该知道这所大学为什么又是university又是college了吧。
特立独行的“无神论学院”
说到学校制度,西方的学校多多少少都具有宗教色彩。尤其在英国,虽然现在英国的国内的宗教风气已经并不浓厚了,但是在伦敦大学学院建立的时候,这所没有祈祷间的英国大学可是很招眼的。
想象一下19世纪的英国,那个时候日不落帝国正是全盛的时候,英国国教也传遍全球,一所培养英国精英人才的大学竟然没有祈祷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伦敦大学学院正是当时全英国卫衣没有祈祷间的大学。因此,UCL也被作高尔街上的无神论学院。
不过学校里并没有对学生和教员宗教自由的限制,并且有一个安静的房间为所有不同信仰人士开放以便他用。UCL坚持世俗观念的初衷就是为了能使不同教派的学生们(例如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这项传统保留至今,使得UCL反映了民族和宗教上双重的多样和多重性。所以像我们这样从小在没有那么浓厚的宗教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讲,这所学校倒是很合适的哦。
特立独行的校风
别看西方现在很讲平等,但是在几十年前,很多大学在招生上是非常具有倾斜性的,英国也是如此。而伦敦大学学院正是第一个在招生上不论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英国大学,被称为是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些成长背景学术特征人生成就迥异的名人,怎么会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呢?
特立独行 还有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相爱相杀
上面说到伦敦大学学院(这里就简称为UCL吧)和伦敦国王学院组成了伦敦大学联盟,那么这两所学校应该很要好啦?其实……
UCL与伦敦国王学院有历史悠久的良性竞争伙伴关系。UCL经常被国王学院的学生起外号叫做“尤斯顿功科学校”或“高尔街不信神的渣滓”,后者经常被当作是国王学院建校宗旨利于基督教教训的对比。反之,UCL的学生和教师们则称国王学院为“河滨专科学校”作为回敬。国王学院的吉祥物“雷吉”(一只小狮子)曾于90年代失踪,最终被发现深埋在某处田野,为了修复并安置它,国王学院花费了大约15000英镑。它被发现时被装在一个玻璃柜中,并且柜子中填满了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这场大“恶作剧”是某个UCL的学生所为。之后国王学院“以牙还牙”,偷走了UCL的吉祥物“菲尼斯”……
哎呀,好歹都是世界名校,这些做法,稍稍有些幼稚吧。